青岛西海岸新区:
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
创新实施“六四四”工作法,打造全系统谋划、全要素推进、全覆盖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格局
近年来,青岛西海岸新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、市的部署要求,加强科学管理、完善设施配置、推行示范引领、倡导全民参与,创新实施“六四四”工作法,打造全系统谋划、全要素推进、全覆盖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格局,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。
统筹六个维度,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
党建引领。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党政先行、党员先行,发挥示范引领效应。
行业主管。细化住建、教体、商务、市场监管、机关事务等12个主管部门责任清单,推进各领域自上而下落实生活垃圾分类。
属地主体。建立“镇街党(工)委书记是生活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”的工作制度,物业管理、城管执法、宣传教育等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。
社区主阵地。将社区统筹发动、巡查指导、志愿服务等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项,完善区、镇街、社区、管理责任人四级联动体系。
物业主力军。制定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标准、指导员上岗制度,“分好类再收运”政策,推进物业服务企业走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线。
全民参与。结合环保银行、德育体系建设,组织开展“扫楼入户”“九进宣讲”“全民晒桶”等活动,建立起市民互动参与良好氛围。
抓牢四个关键,夯实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基础
强化人员保障。努力抓好“一把手”顶格推,组建专门工作机构,自上而下做好队伍体系建设。2022年以来,先后6次召开工委常委会、常务会专题研究垃圾分类工作,镇街、部门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办公室,选拔精兵强将、实体化办公,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、有推进、有落实。
加大资金支持。2019年以来,推进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建设,加大资金投入,通过政府采购、PPP项目建设等方式,完善前端投放、中端收运、末端处置设施建设,建成“一园三中心多节点”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。
完善政策配套。规划、住建、城管部门联合出台《关于新改建项目同步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密闭式分类收集房的通知》,实现投放点同步设计、同步施工、同步交付,从源头解决各类民生问题。完善收支制度,按照“谁产生谁付费”的原则,出台《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实施细则》,完善新区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。
加强科技赋能。搭建全民参与的线上平台,开设闲置交换、预约上门回收、全民晒桶、积分兑换等功能,拥有活跃用户约50万人,用户覆盖到全国各省份。试点推行公交式“掌上收运”,实现分类运输车辆定时定点定车分类收运。建设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,打通全业务、全要素、全链条的数据,赋能线上监测、风险防范、指挥调度和综合评价,做到全流程追溯。
突出四个打法,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创新发展
柔性引导见成效。精准宣传。开展志愿者入户“点对点”、星火讲师定期“面对面”、分类指导员现场“手把手”,家校社协同“肩并肩”活动,推进分类宣传全覆盖。积分兑换。引导150余万市民线上参与“晒桶打卡”“有奖答题”,形成以分类换实惠,以观念转习惯。资金奖补。设立重点工作、难点事项专项奖补资金,激发各单位工作积极性。荣誉激励。以机关干部带头示范为引领,评选“五好榜样”“小小志愿团队”等典型人物,激发更多人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热情。
强制推进显担当。考核兑现硬约束。将13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(含镇街)作为强制推行垃圾分类责任单位。每季度约谈考核排名后三位的行业部门、镇街主要负责同志,考核成绩纳入年终综合测评。真金白银硬投入。2019年以来,累计投入24.3亿元,强中端收运,保末端运行,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处置体系。强制执法硬手腕。强制推行实施“分好类,再清运”。2021年以来,处罚单位企业36家次、1487人次,罚款共计20万元,确保垃圾分类工作“扩面、规范、提质”。
跨界融合促发展。“垃圾分类+”搭建上游产业链新桥梁。运用“跨界思维”,联合线上超市、线下便利店等机构,搭建“城市攻略”等积分兑换平台,将厨余垃圾精准分出等绿色行为,兑换成日常用品等优质服务,实现绿色行为有产业支持、相关产业有“分类绿”引流的双赢。“垃圾分类+”构建下游产业新链接。试点先行“线上预约+上门回收”的新型两网融合新发展方式,建立闲置物品线上交换平台,探索走出一条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子。“垃圾分类+”打造基层治理新载体。在基层治理、信息化管理、物业管理等方面形成“垃圾分类+三长一站”“垃圾分类+科技赋能”“垃圾分类+红色物业”等模式,全面激活垃圾分类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。
共建共享提效能。坚持区、镇街、社区、管理责任人四级联动、上下贯通,城管、住建、教育、卫健、商务、市场监管、综合执法等12个行业部门横向联通,前端、中端、末端全流程贯通的基本打法,推进全系统效能提升。
下一步,青岛西海岸新区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、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关部署,以全民参与为核心,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、设施设备升级提效、宣传教育引导规范、厨余垃圾精准分类、源头减量循环利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,让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工作理念在新区落地落实。
垃圾分类典型案例选登
西海岸新区23个镇街,871个小区,在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中,新区坚持可感知、可量化、可评价、可监督,创新形成“垃圾分类+红色物业”“垃圾分类+居民自治”“垃圾分类+三长一站”等模式。其中,名嘉汇小区、西海岸新区城市云脑、唐岛湾垃圾分类主题公园、西海岸静脉产业园、铁路小区、观海苑小区等成为新区垃圾分类工作典型代表。
名嘉汇小区
名嘉汇小区建成于2013年,有9栋居民楼1334户共4500余人。2022年,小区被选树为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五星小区。该小区从党建引领、红色物业、居民自治三个方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形成了“一领三动”工作模式。
其中,“一领”指党建引领。党组织牵头,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到垃圾分类中,形成有人管事、有地议事、有约理事、有钱办事的工作局面;“三动”指“物业行动”“榜样带动”“科技推动”。小区物业作为垃圾分类的主力军,抓队伍促管理,抓入户促参与,抓设施促服务,抓机制促长效,解决小区投放环境好不好的问题。志愿服务队伍发挥榜样作用,开展站桶指导、敲门入户、邻里互帮互助等活动,带动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行动。同时,小区内设置智能垃圾分类设施,监督居民垃圾分类行为,并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。
西海岸新区城市云脑
西海岸新区城市云脑位于长江路街道长江中路359号。2021年,新区以城市云脑为载体,搭建城市管理“一网统管”平台,其中涵盖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系统。该系统建设1个驾驶舱、4个业务子系统,在垃圾分类各个环节上开发特色应用场景,实现数据全面归集、过程全面监管。
在分类投放环节,开发“晒桶打卡”场景,精准监管投放点指导员上岗情况、垃圾分类质量,提高家庭端垃圾分类准确率。在分类收运环节,开发“公交式收运”和“混装混运识别”场景,实现对垃圾收运公交式作业和作业完成率自动化监管;通过车载芯片识别装置,做到混装混运实时感知和监管。在分类处理环节,统计全区生活垃圾处理量、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等指标,定量、动态评价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成效;开发“云上巡检”场景,建立垃圾处理设施“数字孪生工厂”,从安全、计量、环保方面,对处理设施实时监管。在考核评价环节,开发“评估分析”场景,对镇、街、行业牵头部门、机关企事业单位4类机构130家单位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分析,实现全区垃圾分类工作量化评估、分级分类指导。
唐岛湾公园
唐岛湾公园规划面积1642公顷,分为北岸和南岸两部分,南北岸围绕中心唐岛湾互通,北岸以观海为主,南岸以观景为主,整个公园海岸线15公里,公园定位为城市公园。
自2021年开始,唐岛湾打造全区首个“席地而坐”城市绿地客厅,让市民和外来游客不仅可赏花观海,更可近绿、亲绿,席地而坐拥抱大地。同时,依托由3万多只塑料啤酒瓶构建的“啤酒森林”景观,就近植入雕塑“悠游海洋”、雕塑“共同体”、“垃圾降解时间方块”“旧物新姿营地”“童趣空间”等垃圾分类主题景观和互动装置,市民在游览同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,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。
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
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是青岛市六大处理园区之一,于2019年6月运营,总占地869亩,一期投资16.7亿元,服务西海岸新区全域约240万人,每日进入产业园的生活垃圾量约2000吨。园区以焚烧和厨余垃圾处理为核心,依据“绿色循环、集约协同”理念一体化设计和建设,是一个集垃圾处理设施、宣教科研、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静脉产业园。
产业园焚烧发电项目设计日处理能力2250吨,年上网电量约3.7亿度,可满足1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;渗滤液处理中心,日处理规模1300吨,年产生沼气400万立方;厨余垃圾处理中心,日处理规模100吨,用于处理非居民厨余垃圾;飞灰填埋场,库容119万立方,可满足30年的填埋需求;炉渣综合处理中心,每年可生产17万吨建筑骨料。焚烧厂配套建设垃圾分类宣教基地,面向社会开放,目前累计接待近万人次,每年有2000余名学生到项目实习。
铁路小区
铁路小区位于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,始建于1992年,共住宅楼20栋居民689户,2022年小区被选树为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五星小区。该小区打造“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”居民自治“四大工程”,创建垃圾分类新格局。
自我管理:坚持冲在一线带头业委会主动干,建立党员服务清单“红色”物业联动干,实行垃圾分类承诺制居民自治发动干,实现垃圾分类知晓率100%,参与率100%,准确投放率达92%以上。
自我服务:发挥居民群众创新创造性、社会组织积极性和志愿力量能动性,齐抓共管、协同联动,以“共同体意识”共建新家园。
自我教育:从教育入手、从幼儿园抓起,通过线上+线下营造浓厚宣教氛围,搭建全民文化舞台,开展“小手拉大手”系列活动。
自我监督:强化业委会、物业公司自身建设,建立房东承担租户垃圾分类连带责任机制,设立垃圾分类“红黑榜”。
观海苑小区
长江路街道观海苑小区位于阿里山路9号,建于1998年,共6栋居民楼240户。2017年小区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,形成了以“当真、较真、认真”为内容的垃圾分类共治共享“心”模式。
“当真”,要求居民与物业服务企业思想认识统一。7年来,共召开小区垃圾分类推进会议64场,举办系列主题活动72场,入户调查6次并发放问卷1000份,使广大业主从思想上接受垃圾分类工作并内化为自觉行为。
“较真”,要求严格实行垃圾分类措施。2021年小区内垃圾分类“撤桶并点”,明确街道、社区、业委会、物业、志愿队伍等职责分工,由社区党支部牵头,逐户上门做好业主思想工作。
“认真”,要求建立高质量垃圾分类推进长效机制,社区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,成立垃圾分类居民自治小组,对新投放点增加保洁频次,加强与收运单位联系,设立垃圾分类“红黑榜”,小区垃圾分类变化由表及里。